裁缝铺里,老板娘陈秀琴正在裁剪衣服,不时有居民进来要她帮忙缝缝补补。美发屋里,老板秦艳丽为老人理完发,又帮着修眉……3月2日下午,迎泽街道并州路二社区“邻里工坊”里升腾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我市首家“邻里工坊”,运行一年多来,既为小微商户提供了微利运营空间,又成为邻里互助交流的平台。 “工坊”人气旺 当天下午5时许,正是青年东街“邻里工坊”一天里热闹的时光。门口的棋桌被中老年人团团围住,下棋者凝神聚气,观棋的不时出个主意。推门而入,面积约140平方米大小的铺面被几面承重墙自然分为几间,每间都人气颇旺。 门口这间是裁缝铺,缝纫机、裁剪案、衣架……琳琅满目。“忙着呢?我的裤子上午送来打边,弄好了没?”一位老主顾探进身子。“早就弄好啦!”58岁的老板娘陈秀琴放下剪刀,热情地招呼着。一位六旬阿姨坐在旁边,边聊边帮忙拆拉链。“我就在附近住,没事儿就过来一起聊聊天,有时顺手帮着干干活,开心!”阿姨笑眯眯地说。 再往里走是间美发屋,老板秦艳丽拿着美发剪,正专心地为一位阿姨剪头发。“老板手艺不赖,剪个头发15块,也不贵,我们都是这儿的熟客!”阿姨的老伴在一旁等候,连连夸奖。剪完头发,秦艳丽细心地为阿姨拂去脖子处的碎发,又拿起剃刀为老人修眉。经过她一番捯饬,70岁的阿姨显得精神奕奕。 美发铺的隔壁提供家政和鲜花服务。老板外出忙碌,一捧捧鲜花“当家”,将空间点缀得生动而优雅。 继续往里走,最里面是“客厅”,原木色沙发、桌椅和书架,看起来清新淡雅,两位老人正惬意地坐在沙发上翻书。 在“邻里工坊”,安静又热闹,精彩又琐碎。 浓浓人情味 秦艳丽于去年8月入驻“邻里工坊”,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积攒了200余位老顾客,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秦艳丽为人厚道,手艺精湛,老人们对她很放心。来剪头发时,热心阿姨时不时放把红枣,送来几个苹果。有时候顾客多,她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大家还会贴心地嘱咐:“我不着急,你先喝口水咱再剪!”这些细节温暖着秦艳丽,更让她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儿。带着这份温暖服务大伙儿时,她更加周到和细致。 裁缝铺的陈秀琴两口子从温州来太原已经30多年。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周边开店,搬入“邻里工坊”后,这里有现成的桌椅,大家有缝缝补补的活计就更爱来这里了,可以边等活计边聊天。遇到家庭困难的居民,两口子干脆就不收人家工钱。“都是邻里,这是该帮的!”陈秀琴说。 探索新业态 最早入驻“邻里工坊”的是从事家政服务的王瑞朋。2021年年底,他和朋友带着创业热情,开始了家政保洁专业服务。当时正逢春节前,生意不错。2022年,疫情影响到了业务,但让王瑞朋有底气的是低廉的租金和地处居民区的区位优势。王瑞朋相信,只要服务到位,生意会越来越有起色。 “缝缝补补的活计是微利,租个像样的铺面租金不便宜,我们生存太难。而这里租金不贵,一年一万五,租金压力小,我们才能生存下去!”陈秀琴表示。 “邻里工坊”和并州路二社区并排,被多个生活小区包围,原本是一大间商铺。但因为承重墙比较多,很难作为一个完整的商铺出租。2021年年底,社区和第三方就想到,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引入“邻里工坊”的运行模式,吸引小微商户入驻。这样一来,小微商户有了生存机会,还能方便邻里。 除了3家小微商户,“邻里工坊”还有更多功能,可以为邻里尤其是老人提供歇脚、喝水、阅读、如厕、二手闲置物品交换等多项服务。有的家长常常将刚接回的孩子临时“寄放”在这里写作业,自己去买菜、办事。“邻里工坊”每晚8时才关门,可以有效地满足居民需求。 “邻里工坊”负责人陈东廷表示:“这是我们在太原试行的首家‘邻里工坊’,一年多来,这种方式受到商户和居民欢迎。我们正在筹备将‘邻里工坊’开进更多小区,使它成为激发商户创业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新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