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窗_山西在线_吕梁之窗_山西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2021年中考复习策略与建议(化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6


乔娟洋 景 红

中考总复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更新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如何能减负增效、有针对性地复习,一直都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认真分析学情、合理制定计划。制定一个好的复习计划,可以让学生在中考前逐步完善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应用。逐步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以化学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历年中考试题为依据、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要注意时间上的调控,不要前紧后松。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梳理要到位

梳理基础知识要注意不同类型知识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获得更好效果,例如:第2、6、7、8、10、11单元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应以建立“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取方法”知识线索,侧重物质宏观性质、物质变化、反应现象及用途和制备的复习,可用知识清单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复习;第3、4、5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知识,复习时应注意在实物或模型或反应的背景中理解符号的含义和符号的表达,特别注意规范表达;如第3、5、9单元主要涉及概念原理知识,应以典型实例为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4、5、9单元涉及了化学计算的相关内容,复习时应注意对典型例题的理解和规范表达。

2.体系建立要完善

复习的过程主要是建立知识的多角度联系和逻辑关系,以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提取,这就需要从建立知识体系的角度着手。除了按单元梳理知识的常规形式外,应特别注意教材知识的重构,例如: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内容分散在了第2、6、7、11、12单元,复习可以结合各物质的生成与反应串起知识体系;又如:气体的制备涉及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内容,它们分散在第2、4、6、7单元,复习时可从原理、装置、步骤、净化角度串起主线进行对比分析。复习时,应在分析近年试题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主题进行全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

3.重点题型找规律

中考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大,但不难发现诸如综合计算、实验探究、框图推断、工艺流程问题等是考查热点,如酸碱盐的性质、用途、气体的制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物质的鉴别与除杂等,因此应结合专题复习,进行突破重点。

4.紧扣教材找原型

中考命题的形式多样,体现创新,但都是有据可循的,即源于教材内容,限于考试说明。复习时应重视教材实验、图、表、课后习题、学生实验活动等内容。以教材实验为例,应梳理各章实验,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表达”为框架进行分析。

通读课本,可以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把知识内容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其实,中考题中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常用作命题的材料。建议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熟悉自己以前标注的重要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只有这样温故而知新,才能打好基础,然后才能更好地提高。

5.错题复习补漏洞

对总复习过程中所训练的习题、套卷要有意识整理保存,对错题进行分析,复习相关知识点,训练同类习题。错题复习是最便捷的查漏补缺形式。

6.套题训练促应试

在总复习过程中,与套题的交叉训练,尤其在总复习后期,套题训练对提分是最直接有效的,因此选择与中考接近的全真模拟试题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一般高质量的模拟题连续训练6套~8套,认真分析总结应试情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跟进策略,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高分突破。

关于中考应试,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书写规范、先易后难、计算题有过程、推断题要检验、实验题扣目的(答题方法要三段操作)、现象、结论以及大题要看整体。

再次,考前该如何复习。

第一,回归课本是关键,教材的2、3、6、7、8、10、11、12单元要过一遍,那里有好多小知识点可能被忽略了。

第二,把所有的方程式复习再写写(不是看看哟,看的时候你觉得都会写)。

第三,有些要记忆的知识点再过一遍(同学之间互相抽背就完美了)。

第四,再看教材上配图的实验,回忆一下每个实验有何现象,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注意事项,这也许会帮助你超常发挥哟。

第五,认真看看自己的纠错本,会让你回忆起很多。

第六,联系化学知识、关注社会生活、聚焦社会热点。

总之,在化学复习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学好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如: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营养丰富的各类食品,鉴别生活物品的真伪,车水马龙的交通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